题记: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-2020年》指出:“要加快建设依法办学、自主管理、民主监督、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,构建政府、学校、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”,家庭教育被提升为中国教育基础段不可忽视的工作重点。从北京海淀区成立助校会,到成都第十八中学践行家校携手共建幸福食堂,各学界、教育界、媒体界、社会机构及中小学也一直在家庭教育的践行之路上摸索。照搬他国模式必然是行不通的,因为在全球范围内,没有可以与中国的人口体量、文化特质、教育体制、经济模式、风土人文等综合因素进行类比的国家。在如此纷繁复杂的时代背景下,中国一线的教育先行者们,正在用各种成果回答这个时代的“考题”。
快乐的公益少年
真正的家校共建的愿景,或许就是这样:走出去的毕业生们,进入更高的学府深造,直至步入社会之后,回想起中学时光,忘不了“阿潘羹”的美味,也忘不了跟阿潘同台而坐、共同探讨校园课程的时光,有的家长则像开篇翟予非妈妈那样,写信回来诉说跟青春期孩子的相处如何一步步峰回路转。所有的这些,或许就是潘氏亲情教育所追求的“亲情一辈子”里温馨的小片段。(文/孙小雪、姜丽丽 图/公益中学)